时间:2025-10-24 10:38:31
规划更新对象,主要有六类:
1. 以改善危旧房屋、老旧小区、城中村等居住品质为主的居住类城市更新;
2. 以推动老旧街区、老旧厂区、老旧商业广场、老旧商务楼宇等转型提质为主的产业类城市更新;
3. 以完善老旧市政基础设施、公共安全设施、公共服务设施等为主的设施类城市更新;
4. 以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为主的保护传承类城市更新;
5. 以提升滨水空间、公园绿地、桥下空间等城市环境品质为主的公共空间类城市更新;
6. 以优化存量资源配置、城市功能布局等实现片区可持续发展为主的区域综合类城市更新。
按照规划,市级层面共划示115个更新片区,分为55个先行更新片区、60 个一般更新片区。
目标是至2030年,全面实施55个先行更新片区,加快推进60个一般更新片区。
至2035年,形成高质量可持续的片区范例,115个更新片区取得明显成效,并打造若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片区更新展示窗口。

保护传承类更新片区:13个
主要分布于历史文化资源集中的地区。
扎实开展文化遗产影响评价,建立以居民为主体的保护实施机制,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修复和不可移动文物、历史建筑修缮,探索合理利用文化遗产的方式路径,加强城市设计风貌管控。
功能完善类更新片区:54 个
主要分布于城市中心区。
以完整社区(未来社区)为单元完善社区建设,开展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, 因地制宜补齐公共服务设施短板,优化综合服务设施布局。
推动老旧街区功能转换、业态升级、活力提升,创新消费场景,推动文旅产业赋能城市更新。
鼓励以市场化方式推动老旧厂区更新改造,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,盘活利用闲置低效厂区、厂房和设施,植入新业态新功能。
战略支撑类更新片区:22个
主要分布于城乡接合部地区及重要产业平台。
以重大功能平台建设为龙头,成片统筹存量空间资源,稳步推进城中村拆迁安置,一体化推进基础设施建设,激发创新动能与提振产业集群,强调土地复合集约利用,探索数字化、新能源化技术赋能。
城乡统筹类更新片区:26个
主要分布于外围城镇地区。
统筹推进城乡风貌样板区、现代化美丽城镇、未来乡村建设,加快提升小城镇的基础设施、公共服务、经济产业、人文环境、综合治理现代化水平,更好地发挥小城镇连城带乡作用。持续提升城乡风貌,全面推进浙派民居建设,塑造环山滨海的景观风貌特色。
规划确定的具体城市更新行动中,包括:
深化开展既有居住建筑改造
其中提及,要稳妥推进城市危旧住房改造,重点聚焦城镇开发边界内、使用25年以上的多业主住宅,开展安全排查与改造工作。
精准开展老旧小区改造
其中提及,全面完成2000年前老旧小区改造,研究分类逐步推进2001-2010年建成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;开展老旧小区管网更新,推进住宅加装电梯、老旧电梯更新,多渠道增补停车设施,加装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。
分类推进城中村改造
其中提及,“ 一村一策”推进城中村改造。加大对群众需求迫切、城市安全和社会治理隐患突出的城中村连通连片改造力度,运用综合整治、拆除重建等方式实施改造。到2030年,基本完成城市建成区范围内城中村改造工作。
综合整治类村庄,主要针对城镇开发边界外人居环境和公共设施较差,以及城镇开发边界内因历史文化保护不适宜拆除、村容村貌较好且近期无拆除计划的村庄。
拆除重建类村庄,主要针对城镇开发边界内且被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,位于宁波枢纽、甬江科创区、姚江两岸等重大功能板块及重大工程项目拆迁范围内,或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规划方案明确拆除的村庄。
强化区(县、市)毗邻区域整治提升
其中提及,全面开展交界面现状排摸,掌握区域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。加快市域行政交界面总体规划研究,充分考虑区域的自然条件、资源禀赋、产业基础等因素,统筹毗邻地区规划建设和要素配置,推进环境整治和风貌提升,统筹基础设施建设,合理布局交通、水利、能源等基础设施,提高区域的承载能力。到2030年,重点推进五乡西、小浃江等区域。
历史街区复兴行动
其中提及,强化现当代建筑遗产保护,将建成逾30年且具有重要价值者纳入保护清单。
到2030年,完成秀水街、月湖、天主教堂外马路、西街南大路等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。
重点打造宁波历史城区“千年甬城”文化紫道,串联秀水街、月湖、老外滩、德记巷、天封塔、莲桥街、庆安会馆、七塔禅寺、甬江北岸等文化地标。
重点推进大运河沿线古镇古村类标志性项目,加大慈城历史文化名镇古建修缮与非遗传承力度,开展半浦历史文化名村保护提升。
促进老旧厂房业态升级
其中提及,到2030年,重点推动东昌路、望春、长丰、中河、临港等片区老旧厂区实现功能转型与活力再生,有力支撑城市产业新旧动能转换提速、产城深度融合与高质量发展。
促进传统商区活力焕新
推动泛天一商圈升级。加快推动老城传统商业街区更新提升,推进甬江两岸、宁波东站、客运中心、余姚西站等老旧市场改造升级,结合市场需求与区域特色,精准引入新兴业态。
千里贯通工程
至2030年,促进江岸与城市功能融合,累计贯通77公里滨江休闲带,重点贯通实施丁家地块滨江绿带(杭甬高速-行春碶)、甬江南岸滨江休闲带(剑兰路东侧规划路-梅墟通道)等。
千园开放工程
至2030年,累计建设小微公园(口袋公园、甬小园)700 个以上,实现“出门见绿、300-500米进园”。
万巷更新工程
至2030年,重点打造庄桥老街、大碶老街、华严街区、福明街区等一批彰显地域特色、承载城市记忆的高质量发展活力街区。
交通设施优化完善
其中提及,发展城市快速干线交通,加速推进通途路、秋实路、世纪大道、九龙大道、鄞州大道、环城南路等道路改造与延伸,加快推动梅墟通道、永丰桥等跨江桥隧更新改造。